第六百四十七章 杭州罗木营闹饷兵变-《朕真的不务正业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兵部的意思是,将在松江府试点成功,而后在五大市舶司推广的承兑汇兑业务,推向大明所有百万之众的城池,这需要对驿站进行扩张。

    按洪武元年规定,60里或80里设置一驿,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驿站的密度其实远低于这个水平,即便是永乐年间的辽东都司,偌大的疆土之上,也只有三十处驿站。

    在国初,其实驿站还有递运所、急递铺,驿站主要是驿、递、铺三种职能,但在隆庆初年,递运所、急递铺大规模裁撤,即便是没有裁撤,也名存实亡了,因为实在是过于昂贵了。

    比如急递铺,是十里一铺,曰:必十里一铺,以均其势;必昼夜不息,以急其务。上下公移,无远弗届,其事若细,而所系匪轻也。

    急递铺一个铺需要铺兵十人,每兵给银工食七两,过于昂贵的价格,让大明朝廷入不敷出,只能裁撤。

    而现在,大明要将承兑汇兑业务,铺到全国所有百万之众的城池,就是为了能够先让驿站活下去。

    大明皇帝以外室为切入口的反腐抓贪开始了,这次看似是肃贪,但其实也是肃反,因为要对地下钱庄进行全面打击,防止白银外流,皇帝的圣旨随着驰道上的驿卒马蹄声传递四方,百万丁口之上的城池都要进行全面排查。

    大明百万之众的城池,在上一次丁口普查中已经确定为三十二城,而这三十二城里最重要的阵地其实就五个,五大市舶司所在的密州、松江府、宁波、漳州、广州。

    大明五大市舶司里有一个市舶司,地位最为尴尬,那就是宁波市舶司,因为朱纨、张经、李天宠等抗倭名臣,在浙江打了胜仗还要死的历史包袱,大明皇帝、朝廷对宁波市舶司充满了忌惮,带来的后果就是各种政策都不会在宁波推行。

    到现在宁波市舶司的会同馆驿承兑汇兑,都是在松江府会同馆代办。

    宁波市舶司更多的是维持现状,这也导致了宁波市舶司双屿港的水文条件不差,可是其发展规模和程度,甚至比不上密州的胶州湾。

    朝廷不给政策也就罢了,关键是浙江地面自己也不争气。

    嘉靖年间为了平倭,总督胡宗宪在杭州大量募兵,倭患渐止之后,总计4.5万浙兵被编为了九个营驻扎在了浙江各地,其中有两个营负责守卫杭州城,其余七个营分驻各地。

    随着倭患渐止,这九营,现在主要用来防汛,每年三月出巡,每年九月汛期逐渐结束回营。

    每月给银饷九钱,算上出巡抗汛银,每年给银12两,这是一笔极大的负担,但浙江富硕,能够承担得起。

    大明自万历三年起开始铸钱万历通宝、轧印银币,在大明其他地方,一枚万历通宝通常能换两到三个旧钱,因为万历通宝是真正的五铢钱,厚实的同时,十分的精美,但在浙江这个地方,万历通宝不能通行。

    不仅仅是在宁波市舶司,万历通宝买不到任何的货物,在整个浙江,都买不到。

    万历通宝明明是良币,但在浙江地面愣是什么都买不到。

    “情况有点不妙。”身处杭州府衙的浙江巡抚都御史吴善言,看着手中的塘报,面色极为凝重,他面色难堪的对着师爷问道:“你说,会不会兵变啊。”

    “这…谁说的上来。”师爷也是一脸忐忑的说道,说不上来,就是有可能,但凡是少拿点,都不会兵变。

    浙江营兵4.5万人,共计九个营,在万历七年起,开始发新钱,但新钱买不到任何东西,军兵们怨声载道,这种怨气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,现在这股怨气终于要爆发了。

    浙江巡抚吴善言,已经感受到了不妙,出巡抗汛的营兵回营了,这长达六个月的出巡抗汛,回到营地后,种种迹象表明,这股怨气要被点燃了。

    “不好了,抚台,抚台!罗木营啸营了!”一个门房连滚带爬的跑了进来,惊恐无比的指着门外说道:“罗木营营兵五千人,已经到了永昌门!正在奔着府衙赶来!”

    “快,去看看!”吴善言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,自己真的是乌鸦嘴,越是担心什么,就越来什么。

    “抚台,这是兵变,要不躲一躲吧!这丘八发起狠来,怕是危险啊!”师爷一把拉住了要出门的吴善言,这可是兵变,不躲远点,还往上凑算怎么个事儿?!

    “营兵把我杀了还好,朝廷还给我个忠勇祠的名单,要是我现在跑了,过不了多久,陛下就得把我拉到菜市口明正典刑!去看看!”吴善言能爬到浙江巡抚的这个位置,他不傻,去还有可能活,不去就必死无疑,大明皇帝又不是抓不起来刀。

    吴善言奔着永昌门而去,他去的快,杭州知府阎士选去的更快。

    的确是兵变,但情况并没有恶化到不能收拾的地步,一共四名把总赤膊自缚,走在所有营兵的最前面,五千众为四纵,紧随其后。

    这些军兵带着武器,但所有的武器都用布裹着,没有露在外面。

    “还好还好。”阎士选看到这种场面,就知道事情还有余地,军兵不想把事情做绝。

    阎士选用力的呼吸了几下,给自己打了打气,向前走去,迎面走向了哗变的营兵,他一伸手大声喊道:“所有人止步!我是杭州知府阎士选!”

    “止步!”为首的四个人都是见过阎士选的,这个新知府,倒是干了几件实事儿,把总们伸出手向后下令。

    随着吆喝声此起彼伏,行进中的营兵就停在了永昌门之下,整个过程行云流水,没有任何的骚乱发生。

    “把总马文英、把总杨廷用、把总张文远、把总杨志,见过阎知府。”四个赤膊上身、自缚军前的人,依次报上了自己的名号。

    这四个人赤膊上身,都有伤疤,伤疤最多的是马文英,一道从肩膀到腹部的巨大伤口,如同蜈蚣一样趴在他身上,显得格外的狰狞,这是抗倭时候,倭寇留下的,马文英当初要挨了这么一下,是为了以伤换伤,杀了对面倭寇。

    马文英上前一步,大声的说道:“此番前来,就是讨个公道!我自知哗营必死,但我今天就是想问问,为何要减饷!从原来的九钱银一个月,减到了三钱银!”

    “绝无此事!”阎士选一听就急了,减饷?他闻所未闻!他立刻说道:“九钱银每月,是当初定好的规矩,军兵出巡抗汛辛苦,回营之前,我亲自去府库提点军饷水食等物,挨个点验,绝无差错!”

    “嗯?”马文英眉头一皱,他伸出手,抑制住了身后群情激奋的军兵。

    这中间有事儿。

    “师爷!”阎士选大喊一声,左右看了看,没有师爷,师爷在兵变的第一时间就跑的无影无踪了,人都是趋利避害的,阎士选是朝廷命官,他跑不了,师爷能跑。

    “来个人,去府衙取点检文书来!”阎士选看向了远处的衙役们,衙役这个时候怂的跟个鹌鹑一样,压根不敢上前一步,阎士选又走不脱,他一走,营兵就要进城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